過去工作養成的市調與競爭評估的習慣哪怕是早已離開以前的企業發展與培訓好幾年, 而這種作法早已深根蒂固的變成了一個自省與自習的習慣. 自1995年開始在比利時把過去簡單愛茶的熱情轉變為推廣茶與中華茶文化行動後, 定期市調更是我一個無法停止的本能習慣. 因為每一次市調不光是能瞭解市場的發展現狀同時也給自己一個檢視自己如何能改進的一個思考機會.
台灣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開啟我學茶熱情的家鄉, 當然我對台灣茶有私心也有更高的期望. 每當在國外看到”台灣手採高山烏龍”的標籤時我就會無法制止購買與瞭解的衝動. 當看到在市面店面中的賣價竟然跟台灣產地價接近甚者還低的時候, 問號就不停的浮現心頭.
觀葉, 聞香與品茶是檢查茶最基本的步驟. 不是說機採就不好, 但是手採對高檔品質的確定與成本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當葉泡開後發現是明顯機採而非手採, 目測顆粒大小差異, 第一泡過度撲鼻的香味, 品茶時的澀苦……. 再看製做商是台灣xx製茶所而標籤是”台灣高山手採烏龍”時, 我真的是有哭不出來的痛.
台灣對茶的消耗量很大. 在2012年本地的茶葉總產量約在17310公噸, 而總進口茶重量略低於29,918公噸, 其中未發酵綠茶(應該是含茉莉花茶與其它以未發酵為主的混合茶)進口量低於9,341公噸, 而全發酵紅茶(不分等級)為553公噸. 換句話說約20,024公噸進口茶是介於未發酵與全發酵茶之間的茶. 這中間部份發酵茶是哪種茶, 我想朋友心裡都很清楚那就是你我都喜歡的烏龍茶.
今天掀開這一年進口茶的海關資料不是說進口茶有錯, 因為問題不在我們台灣由哪裡進口了些什麼的茶, 進口茶若有經過嚴正品質安全檢驗的話, 那麼我們也可以說, 這問題不大, 但是隱在許多人知而不敢說的事實是什麼呢?
- 問題一是有多少進口茶有經過品質安全檢驗? 有多少是品質安全合格的茶?
- 問題二也是最的大的問題 —–進口茶流入了哪個產銷管道裡去了? 有多少進口是混了本地茶甚者冒充是台灣茶賣在市面與出口. 因為這牽涉到基本的商業道德. 由過去到今天的經驗中我們瞭解有多少會不守商業道德者會顧消費者的權益呢?
進口茶的誘因一在進口價低廉二來是台灣本島茶飲市場需求大. 但是容許拿低廉價格來冒充台茶, 或許與台茶混合, 這會對真正質優的台茶鏈條中的各階層的努力會有多深與多大的衝擊面呢? 又消費者知的權利呢? 這才是我們擔心的癥結.
我們不是說別的國家的茶不好, 相反的在中國大陸也有許多好茶. 不是所有大陸的茶農黑心不好好種茶與製茶; 相反的有許多地區因地理偏僻所以是全天然種植與純手工茶. 像我手邊上就有一款金芽紅茶不管是在品質或是口感上都比現在流行的金駿眉更好更甘讓我豎大姆指讚好的好茶. 同樣的, 許多年前就有一些台灣的茶農到大陸, 越南, 泰國與紐西蘭辛苦開墾種茶, 茶樹種是台灣樹種, 種茶的是台灣去的茶農, 製做的工藝是台灣師父依保留的傳統製作, 做出來的品質未必輸給台灣本地茶. 但是 有人用”台灣之子”的名字選擇假用台灣茶之名的作為. 你能認同嗎? 當然, 這是一個選擇題,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的答案.
這兩天在台灣爆發百年知名茶店嶢陽茶店” 非法進口大陸廉價茶混合台茶欺騙消費者” 的新聞, 由於這一樁事尚在調查階段所以我們不能亂下定論. 但在臉書上已有許多網友紛紛表達看法. 我想這問題可以由幾個方面來探討:
- 何謂非法? 台灣是 WTO 會員國之一, 若香港不是被列入國際黑名單中, 若是由中國大陸是合法出口到香港, 然後由香港轉賣出來. 台灣的進口商經由正規的報關程序進口, 這怎能構成非法要件?
- 何謂廉價茶? 這一點必須很清楚查清楚與講清楚. 台灣的茶也有因採收季節或是存量問題以廉價出售的茶. 所以何謂廉價? 任何商業都是買低賣高, 所以買價高與低, 有誰能訂合理價? 依什麼標準訂? 誰能強制的規定在買價與賣價間的利潤百分比? 更何況由上面2014年8 月份的進口報關資料中我們知道大陸進口的茶價格是比越南還高.
- 轉到第三國去假混產地證明, 這確實是個問題之一. 比如說香港誰都知道那裡不產茶, 所以怎麼可能會有香港產地證明 (Country of Origin)? 所以他們是轉到哪裡用了哪國的產地證明呢?
- 與台茶混合假冒是台茶, 這就是問題的真正所在. 而這牽引的是中間的茶商的商業道德與操作.
一個百年(三個世代)苦心經營的老店可想得知的正在面臨嚴重打擊與危機處理當中, 因為創造一個品牌形象不易, 而毀滅卻是可以非常簡單.
茶可茶非常茶
一芽一葉都是茶農多年的用心與苦心
一芽一葉的採摘也是辛苦採茶嬤們的努力
一芽一葉的製作也是茶師的累積經驗與技術
杯中起浮的葉芽, 片片都是人心的精華的累積
當你嫌好茶貴的時候, 或應捫心問問人心價多少
在防不勝防呆商或是奸商處處的現實, 我們也只能盡我們的能力做好資訊分享的努力. 這產地標真實標示與品質真實的問題是適用在所有產茶的國家與地域的.
近來有越南茶農請我品他們的茶寫品茶報告, 我也是跟他們要許多資料. 因為我相信茶只要我們用真心關心它的種植 採收, 製作與行銷, 只要消費者你肯用心學習與嚀聽, 你可以在享受一盞甘美的茶的時候也能聽到大自然美妙的和諧旋律.
當我們自認已經知道許多的時候或許也是我們必須低頭重新學習的開始.
蕭美蘭, 比利時中華茶藝中心, 於安特衛普 2014年12月10日更新版
台灣農委會茶改場場長陳右人指出去年台灣約有2萬7400公噸的進口茶葉,幾乎達到國產茶葉的2倍,依數量多寡依序為紅茶1萬1900公噸、綠茶 8600公噸,還有3800公噸的普洱茶與3100公噸發酵茶。